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 “生命托举者”,尤其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传统治疗难以维系生命的危重症场景。当患者生命濒临绝境时,ECMO 通过体外循环设备暂时代替心肺功能:血液由体内引出后,经人工膜肺氧合、去除二氧化碳,再回输至体内,从而为原发病治疗争取关键时间窗口,成为逆转危局的核心生命支持手段。重症医学科于 2017 年在湘南地区率先开展 ECMO 支持技术,是区域内最早掌握此项技术的科室。经过多年实践沉淀,ECMO 团队已累计成功挽救超百例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患者,脱机存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区域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核心支柱,这项技术为无数急性心肺疾病患者架起了跨越生死的 “生命之桥”,成为科室重症救治能力标志性技术之一。

急性重症胆囊炎、胆管炎等危重症患者,常因高龄、心肺功能差无法耐受全麻手术,传统保守治疗易引发化脓穿孔。B超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凭借毫米级实时动态导航,建立钥匙孔大小通道引流脓液,为高危患者争取二期手术机会。重症消化团队运用该超声穿刺技术,实现精准避障、高效减压、桥接治疗,避免患者急诊开腹手术,使高龄患者生存率提升40%。近三年完成PTGD手术超200例,90岁以上患者占35%,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此项技术已纳入区域急腹症急救体系,成为高危胆道疾病患者的生命保障线。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凶险性高,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深部或关键功能区血肿手术风险极高。幕上脑出血量达20ml以上或幕下超10ml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优选。该技术精确定位,建立微创通道清除血肿,可降低继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重症神经团队省内率先开展智能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实现精准导航、高效清除、快速康复三大突破,缩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周期。在曾钧发主任带领下,近两年来团队完成600余例手术,基底节区血肿救治成功率提至95%,术后再出血率低于1%。此项技术为脑出血患者开创微创精准治疗新标准,成为区域性卒中急救体系核心技术,带来康复希望。 

危重症患者是营养风险高危人群,受机械通气、药物、疾病等因素影响,常有不同程度胃动力下降。肠内营养在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肠外营养,是危重症患者首选营养支持方式。多通路序贯营养支持技术通过一站式操作,建立“鼻腔-胃-空肠”三级营养通路,实现精准喂养与消化道减压。重症营养团队 2004 年在省内率先开展 X 线透视及胃镜下肠内营养通路建立技术,如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等。危重症患者转入该院 ICU 后,团队会在 24-48 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促进患者肠功能复苏,加快康复。 

针对重症患者,科室构建床旁早期康复技术体系,助力患者功能恢复。在早期活动与运动康复训练上,开展肺康复体位管理和运动训练,改善患者呼吸与肢体状态;对机械通气患者,推行康复脱机技术,助其摆脱对机械通气的依赖;对气切患者,实施发音与沟通训练技术,重建其沟通与进食功能。康复流程实行早期康复功能评定-计划制订-实施-每周评定再计划的闭环管理,精准把控进程。该体系旨在缩短患者 ICU 住院时间,推动重症医学向人文关怀与功能重建导向发展。

慢性难愈伤口指持续4-8 周未正常愈合的伤口,常见于糖尿病足等情况,治疗需综合干预。2018 年 1 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组建伤口治疗护理团队,参与急慢性伤口治疗。该团队采用“精准评估-个性化治疗-全程管理”模式,实现从“单一治疗”到“整体康复”转变、从“个体治疗”到“社会健康效益”延伸。此科学模式不仅提高伤口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还优化医疗资源、降低患者总体费用、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