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助眠方式,小心是误区!



人的一生有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现如今,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在自我积极调整的同时,也要防止陷入一些“助眠”误区。


误区一:酒精助眠? 

很多人认为睡前小酌一杯,有助于睡眠,特别是红酒,能让人睡得更香甜。酒精对于最初的入睡是有些许帮助的,但是研究显示,酒精在体内会干扰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并且让你容易中途醒来。睡眠变得断断续续就无法真正得到休息,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睡了,醒来依然感觉很累。

此外,酒精还会使肌肉松弛,加重或者引起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


误区二:睡前运动睡得香? 


适当运动有助于睡眠,但要把握好运动时间。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把运动安排在晚饭后到入睡前这段时间里,然而,剧烈运动会引起大脑兴奋,如果你本身就入睡困难,应该避免在睡前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所以尽量在入睡的3小时前完成每日健身打卡哦。




误区三:睡前数羊,数着数着就能睡着了?


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 “睡不着的时候就数羊”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其实并不管用。数羊的过程可能导致大脑思维活动的增加,因为人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数羊的动作上。这种思维活动可能会使人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而不是放松和入睡。当大脑付出的努力越多时,就会引起皮层唤醒和情绪唤醒。如果数羊的过程变得乏味或者无效,人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或者沮丧,这反而会增加入睡困难。


误区四:失眠只能靠药物解决?

睡眠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有些睡眠问题确实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来帮助改善,而有些睡眠问题并不需要靠药物,只需要纠正以前对于睡眠的错误认识以及改善日常不良睡眠习惯即可。所以,要弄清楚自己睡不好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寻找改善睡眠的方法,避免过于依赖药物。






误区五: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

很多睡眠质量差的人,很羡慕头一沾到枕头上就开始打呼噜的人,认为打呼噜就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症状,可引起夜间间断低氧及睡眠片段化,未经治疗可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最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在睡眠中猝死。


误区六:加班累成狗,周末补个觉就行了?

许多人倾向于在周末睡懒觉来“补偿”工作日的疲惫,一到周末便睡到下午,这种行为并不能很好地缓解疲惫,还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到了新的一周,很可能发现自己晚上更难好好睡一觉了。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最好的补眠方法,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误区七:每天必须睡够八小时?

并不是说睡得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睡得时间短就表示睡得不好。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这是因为每个人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睡6小时就能恢复体力,完成一天的活动,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所以判断睡眠质量,要看早上醒来后是不是体力、精力都得到了恢复,头脑是否有清醒的感觉,白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

睡觉不仅要睡得饱,更要睡得香,质比量更重要。

是否为优质睡眠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判断:

l 入睡较快,能在10-30分钟入睡;

l 睡眠过程中不易醒,即便偶尔醒来也能快速入睡;

l 夜间梦少或梦醒后很快忘记;

l 睡醒后头脑清醒、情绪良好,精力充沛。


如果偶尔遇到失眠,不必过于焦虑。应当理解身体的需求,及时调整睡眠习惯。如果正在经历的慢性失眠,也不必过度慌张,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关于睡眠的错误认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都能睡个好觉!


文:神经内科癫痫与睡眠医学中心刘芳玲

一审:周淑芳张海萍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