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脑卒中,守护大脑健康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组织,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前者更为常见,约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与急救措施,对于守护我们的大脑健康至关重要。

一、脑卒中的定义与分类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伤,其临床症状可持续超过24小时。根据病因不同,脑卒中可分为:

①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病变。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

②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所引起的病变。

二、脑卒中的症状与识别

脑卒中的症状因脑组织受损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然出现的面瘫、口角歪斜: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无力,无法正常做表情。

2.上下肢无力或麻木:尤其是身体某一侧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

3.突然出现的语言障碍:包括说话不清、表达困难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4.头晕、平衡障碍:表现为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5.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黑朦、偏盲、复视等。

6.剧烈头痛:突然出现且难以忍受的头痛,可能是脑出血的先兆。

为了快速识别脑卒中,我们可以记住“BE FAST”原则:

 

- Balance(平衡):是否出现行走困难或失去平衡。

- Eyes(眼睛):是否出现视力障碍或黑朦。

- Face(脸):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或面部不对称。

- Arms(胳膊):是否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 Speech(说话):是否出现言语不清或表达困难。

- Time(时间):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并记录下时间。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房颤动等。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

2.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食品,保持营养均衡。

3.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脑卒中风险。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四、脑卒中的急救与治疗

脑卒中的急救关键在于“时间就是大脑”。一旦发现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能在发病后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6小时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取栓),可以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措施。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急救和有效的治疗,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关注自身健康,守护大脑健康,共同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Stinear CM, Lang CE, Zeiler S, et al.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J]. Lancet Neurol, 2020,19(4):348-360.

[2]《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11):783-793.

文稿 蔡丽

图片 来源网络

一审:黄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