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了,我又可以重新站立,自己走路了!”近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崔晟华团队收到来自患有帕金森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表达了对神经外科医疗技术的高度认可与深深感激。

据悉,李女士(化名)患帕金森20余年,身体瘦弱如柴,体重仅有26公斤,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效力逐渐减弱,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入院前已无法站立行走。李女士曾于国内、省内多家大医院就诊,均建议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称DBS手术),但由于患者体重过低,风险较大,医患双方均有顾虑,一直未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家属听闻我院神经外科崔晟华教授擅长应用“机器人”技术行DBS手术,便带着希望前来就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期盼,崔晟华团队迎难而上,立即召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重症科、营养科、影像、呼吸、心内等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准备。
面对患者极低的手术耐受能力,手术团队不仅要确保电极置入位置的精准无误,还必须将手术时间缩短至极限,以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这一难度很大。崔晟华团队决定采用先进的机器人辅助技术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MER)技术,以应对这场高难度的手术。

手术过程中,挑战接踵而至。首先,患者瘦弱的体格和脆弱的生理状态,使得任何微小的手术操作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机器人辅助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崔晟华团队凭借对机器人技术的熟练掌握,精准地操控着机械臂,将电极以亚毫米级的精度送入患者脑内的预定位置。然而,即便是在机器人的辅助下,面对患者因长期帕金森病而改变的脑结构,寻找并准确植入电极的难度依然巨大。
为了确保电极置入的精准性,手术团队在术中运用了MER技术。这项技术通过记录和分析脑内神经元的活动,帮助医生实时验证电极的位置是否准确。在如此复杂和高风险的手术中,MER技术的使用无疑为手术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时反馈,但同时也对医生的判断和操作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机器人辅助与MER技术的双重保障下,崔晟华团队凭借着卓越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经验和紧密的团队协作,成功地克服了手术中的重重困难。据悉,南华附二医院是湘南地区最早开展这一技术的神经医学中心,团队在“机器人”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安全的治疗。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一个月,患者按时来院进行开机调试。“患者震颤几乎完全消失,能够初步独立重新下地活动,恢复良好。”崔晟华很是欣慰,患者的良好恢复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崔晟华介绍道:“帕金森病是一种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因肌肉僵硬、震颤、动作缓慢而逐步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植入大脑深处的电极,发送微弱电流刺激特定区域,从而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延伸阅读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脑深部电刺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运动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让患者重新拥有自立的能力。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作为湘南地区唯一获批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方向)培育项目,自2019年成立功能亚专业组以来,在崔晟华的带领下已成功实施了数十例“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刺激术,让这些帕金森患者症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亚专业始终秉持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每一位帕金森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如果您或您的亲友正受到帕金森病困扰,欢迎随时来院咨询,联系电话:0734-8899864、0734-88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