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上的“生命通道”:南华附二医生七楼负重前行托起医者担当
通讯员:罗丹清
“来,我背您下去!”在狭窄昏暗的老旧楼道里,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前急救中心医生刘伟俯下身,将一位头部受伤、行动不便的老人稳稳托上脊背。楼梯间回荡着他沉重的呼吸声,一步一阶,从七楼到一楼,他用背影撑起了一条“生命通道”。

10月12日清晨7点,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前急救中心接到一通紧急电话。市民王女士的父亲在家中摔倒,头部受伤,情况危急。值班医生刘伟与急救团队火速出发,却在现场面临多重考验:老人居住在无电梯的七楼,楼道狭窄回转不便,担架完全无法通行。更复杂的是,老人还患有肺心病,需持续吸氧维持呼吸。家中仅有年迈的老伴,子女远在外地,无法协助转运。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伤者的情况容不得半分耽搁。
“我来背老人下楼!”刘伟没有犹豫。在团队协助下,他小心地将老人扶上自己的脊背,并细心调整姿势,确保老人呼吸顺畅。为减少颠簸,他全程弯腰俯身、稳扎稳打,将身体作为“人肉担架”,在仅容一人通行的楼道里缓缓下行。“一开始体力尚可,下到后面几层,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刘伟事后回忆,“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稳一点。早一秒到达救护车,老人就多一分生机。”
这段普通人空手行走都觉费力的七层楼道,刘伟背着老人一步步踏实走下。直至将老人安全送至救护车内,随车护士立即接续吸氧与初步处理,救护车一路疾驰驶向医院。因送医及时,老人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若不是刘医生,我父亲不可能这么快得救!”王女士的感激背后,是一个家庭被守护住的希望。
在刘伟看来,这样的“负重”不过是急诊工作中的寻常一幕。“我在团队中算年轻的,体力好些,这种事自然该我先上。”他淡然说道。据他回忆,急救团队时常面临类似挑战:有时患者在偏远乡村,救护车无法直达,医护人员就轮流背负患者徒步转运;也曾因电梯故障,团队四五人接力将患者从十几楼背下,“每人都累得浑身湿透,但无人抱怨——患者能得救,一切就值得。”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罗勇对此动情评价:“刘医生弯下的是身体,挺起的是医者的天职与担当。在急诊量持续攀升、人力紧张的现状下,急救人员长期高负荷运转,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深夜凌晨,他们始终以“疾速响应”守护着生命防线。每一个背影,每一次负重,都是对‘生命至上’最朴素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