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沿革与学术地位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影像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七十余年创新发展,现已成为省内规模较大、诊疗项目最完备的放射医学诊疗机构之一。2022年获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是湖南省乳甲疾病防治临床研究中心重点合作科室,南华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重点合作科室,衡阳市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及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承担着南华大学本科教学任务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形成了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
人才架构与学科建设
科室构建了完整的放射医学人才梯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15%(含主任医师2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技师3人)。学科实施亚专业精细化发展策略,设立神经、骨肌、心胸、腹部、介入、技术、护理七大专业组,构建起覆盖全身各系统的精准影像诊疗体系。科室下设新院区与东院区两大诊疗区域,配备DR室、CT室、MRI室等12个现代化诊疗单元,实现检查-诊断-介入治疗全流程闭环管理。
设备配置与技术创新
科室配置了价值逾3亿元的尖端影像设备集群,包括:
分子影像系统:衡阳市首台96环超速高清PET-CT
磁共振成像:6台高场强MRI(3.0T GE HDxT 2台,PHILIPS 3.0T 1台,1.5T GE 2台,联影1.5T 1台)
计算机断层扫描:6台多排螺旋CT(含GE Revolution宝石能谱CT、Philips 256层iCT等)
数字影像系统:5台高端DR、2台DSA及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及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等专项设备
依托智能医疗生态系统建设,科室率先实现:
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集成PACS-RIS系统与智能预约、自助取片、移动端查询系统
区域医疗协同:通过5G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医联体影像数据实时互通
人工智能应用:部署AI辅助诊断系统,显著提升肺结节、肋骨骨折、骨龄预测、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检出准确率
科室以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为支撑,开展全身各系统疾病精准诊断及介入治疗本科室构建了多模态精准影像诊断体系,在全身各系统疾病诊疗中形成显著技术优势。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科室开展MRI多序列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用于脑肿瘤,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病变及功能神经外科的精准判断于评估。创新性整合3D-FIESTA序列、CUBE-T2序列及脑脊液电影成像技术提升脑积水诊断效能,联合氢质子波谱(1H-MRS)与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实现脑胶质瘤代谢与血流动力学多维度评估;磁共振血管易损斑块诊断(VPD)技术为脑血管事件预警提供新方法。
胸部方向:科室开展了心胸部CT血管造影、高分辨CT扫描、能谱CT扫描、胸部核磁扫描、俯仰卧位乳腺动态增强扫描等技术。在衡阳市最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早期肺癌低剂量筛查工作中,心脏磁共振心功能分析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中具有重要价值,应用能谱CT多参数成像优化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
腹部诊疗领域:科室开展CT平扫及增强扫描、腹部CT血管造影、腹部MRI增强扫描、无创性移植肾动脉血管成像等技术用于评估腹部器官病及血管病变。采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联合IVIM-DWI技术提升肝脏病灶检出率,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为脂肪肝精准评估提供客观依据。盆部诊疗特色涵盖超高b值DWI前列腺癌精准诊断;而小肠CT/MR造影(CTE/MRE)与排粪造影构成消化道功能影像评估双模态;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是衡阳市开展最早并技术最成熟的项目,无需手术切口和长期住院,降低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并率先将胎儿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产前诊断,展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技术实力。
运动系统方面科:室全面开展全身的骨关节X线检查、并配备CT关节薄层扫描技术以及小关节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多模态精准影像诊断。全脊柱全景成像与颞下颌关节高清动态电影成像技术分别实现脊柱整体力学评估和关节运动功能可视化。
此外,本科室目前开展的介入诊疗项目涵盖诊断性与治疗性两大类,重点包括:(1)影像引导下全身多部位病变穿刺活检术;(2)肿瘤精准消融;(3)肺结节穿刺定位;(4)穿刺造瘘术;(5)肝癌综合介入治疗,依托高精度影像设备与智能化手术规划系统,实现介入诊疗的精准化与微创化。通过亚专业组间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年均完成30万余例影像检查,介入手术量突破5000台次。
秉承“精影至微,厚德惠医”的科训,持续推动放射医学从传统形态学诊断向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及精准介入治疗迈进,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个性化影像诊疗服务。